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开局继承博物馆第53节(1 / 2)





  反正,这一出肯定是吴馆长在忽悠少年朱元璋,可怜什么都不知道的朱元璋还跟着激动。

  有了这么个分析,本来平平无奇的对话顿时变得趣味盎然起来,不少人都忍不住倒回去欣赏起这个“少年朱元璋”的演技。

  吴普说:“对。现在很少人有耐心看历史书,连上历史课都不耐烦听的,找点活生生的人和大伙交流交流,也算是寓教于乐的科普了。”

  老童看了眼满屏的讨论,觉得吴普这法子还真行得通。

  论专业性他自认不比谁差,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多研究成果是普通人不会关心也不想多看的。

  确实需要用年轻人的方法去吸引年轻人。

  老童点点头说:“你心里有数就好。”他这才和吴普说起正事,“系主任那边说想要把中秋活动放到博物馆这边举办,你看能不能把中秋那天给空出来,让学生们过来参观参观。还有中秋晚会的表演,学生们可能得提前过来彩排。这事儿可能挺麻烦,要是你不乐意,我这边就拒绝了。”

  吴普笑道:“我这边没问题,正好人多,热闹。”系里算上领导,满打满算也就一千人,系统计算出来的负载量可是两千四。

  这是参观得还算舒服的那种。

  正好可以看看员工们目前能不能接待团体出游,以后可以和各个单位合作:本博物馆提供完全免费的团建地点,只需要单位自掏交通费和餐费就可以了。

  吴普让老童安心睡觉去,自己会和系主任那边联系。

  两边一拍即合。

  既然是合办中秋活动,吴普这边自然也要参与。

  他数了数这边能拿出来的活动,大概就是刚抽到的七盘舞。

  吴普没着急,他手头有小绣娘她们提前做好的许多灯笼,大不了到时候张灯结彩地一挂,剩下全交给系里去捣鼓得了。

  吴普很光棍地睡了个好觉,他去宇文恺那边一看,宇文恺已经回去了。

  再看看曲水池边的空地,岳飞也不在那儿。

  唉,人少了这么多,一时半会有点不习惯。

  吴普趁着早餐时间把人喊到一起集思广益,看看怎么给中秋玩点新意。

  六个百戏艺人对自己的老本行非常有信心,尤其是在昨天吃过大碗大碗的牛肉之后更是想要积极表现,争取以后能留在这里表演。

  他们给吴普打起了包票:“我们一定会好好演出。”

  穷书生也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,立刻给自己揽活:“我可以给他们题画扇面,简单的花花草草和诗文我都可以写。”

  厨师们表示可以做点手工月饼,正好应景。

  吴普点点头,再加上七夕那会已经传给清阳村村民的扎灯笼手艺,博物馆拿出这么些活动也差不多了。毕竟系里说他们准备了节目,他们只需要在场地方面配合一下就可以了!

  吴普把员工们的想法都记下来了,旁边的徐昭佩却说:“你怎么不让我们也表演一个?”

  吴普两眼一亮,看向徐昭佩和王嫱:“你们能上台表演吗?”

  “可以。”徐昭佩说,“昭君弹琵琶,我舞剑。”

  王嫱在旁边轻轻点头,表示自己没有问题。

  吴普大喜过望,说道:“那好,我记下了,你们可不能反悔。”

  王嫱带来的琵琶和后世的琵琶不大一样。

  据传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,汉武帝考虑到她出嫁时道路遥远,命人制作出一种可以在马上弹奏的新乐器陪着她远嫁塞外。

  这种新乐器参考了弦鼗之类的胡人乐器,也参考了筝、筑等等传统乐器,圆体、直项、四弦,往下弹可以发出“批”声,往上挑可以发出“把”声。

  就是欧阳修所说的“推手为琵却手琶”。

  于是时人比照着琴瑟之类的乐器将它起名为“琵琶”。

  这位和亲公主是个可怜人,她爹江都王造反,全家被砍头,只有她因为年纪小活了下来;好不容易以罪臣之女的身份长大成人,她又被汉武帝安排远嫁乌孙。

  这位乌孙王也是个神奇人物,他娶了刘细君没几年,考虑到自己年迈体衰,就提出让刘细君嫁给自己孙子。

  刘细君再嫁之后生下一女,没过多久就去世了,一共只出嫁五年。

  王嫱过来前会手抚琵琶满心伤怀,也是想到自己和刘细君相似的境遇:远嫁外族,被迫再嫁。

  吴普对王嫱的琵琶一直很感兴趣,不过那琵琶属于王嫱这样的大美人,他倒是不好跑过去讨来看看。

  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远嫁塞外,瞧着怪可怜的,他没打算压榨得太过分。

  偶尔露个脸吸引吸引观众就好。

  不过,要是她们自己提出来就不一样了。

  她们本人提出要求的事,能算是压榨吗?

  王嫱被吴普灼灼的眼神看得有点不好意思,她说道:“我弹琵琶可能没昭佩姐姐的剑舞好。”

  吴普一本正经地提出建议:“不要紧,你们练习点现代人不知道的,弹错了跳错了也没人知道。”

  王嫱:“…………”

  徐昭佩:“…………”

  吴普被两大美人默默盯着,果断转开话题:“你没有剑在手,想要什么样式的,我去给你借来。”

  他认识的人挺多,各行各业都有,其中就有个爱好收藏好剑的。